足迹
吾弟大秦第一纨绔
登录
关灯
护眼
字体:

第023章 找什么借口理由,全是屁话!(第2页)

  "儒家想要建立大同世界的思想没有错。以仁治国,以礼待人,让天下重回上古盛世,这种愿景怎么会是错的呢老师今日在朝堂上的所作所为,不是孔子,孟子所教。他的表现只能说明他错,而不是儒家错。父皇,尧帝年老时,没有将王位传给子弟,而是禅让给了舜帝。上古圣王为了黎民富庶,连王位都不看在眼中,这才造就了上古盛世,民众生活富庶路不拾遗。先例就在眼前,父皇怎么就装作看不到呢"

  "一派胡言!你说的是《周史》,《鲁史》所记!禅让制是周王室,鲁国君王为了他们自己的统治所撒下的弥天大谎!你可看过《竹书纪年》,那里面记载的才是真实历史!《竹书纪年》记述:舜囚尧于平阳,取之帝位。舜放尧于平阳。舜囚尧,复偃塞丹朱,使不与父相见也。意思是说舜获得了权力,就把尧囚禁在平阳,还不让他的儿子与他见面,于是取得了帝位。先不说舜帝治理的天下是否是路不拾遗,民众富庶。即便是,以如此手段谋得天下的舜帝,也不是儒家所说的圣王吧!"

  "《竹书纪年》乃魏国所记载的史书,《周史》是周王朝所记载的史书。魏国不过是周王朝的一个封国而已,《竹书纪年》的真实性,不能与《周史》相比。父皇之所以相信《竹书纪年》记载,是因为父皇的天下是通过战争厮杀得来的,得之不正。若是周王室因为父皇的德行自愿禅让给父皇,天下诸侯因为父皇的德行自愿奉父皇为王,想必父皇就会承认禅让制是存在的了。"

  嬴扶苏和嬴政争论的重点,其实不是禅让制是否真的存在过。

  而是儒家的仁治是否可以治理一个国,是否可以治好一个国。

  嬴扶苏想要证明禅让制是存在的,上古盛世是儒家仁治的最好例证。儒家思想不是一纸空谈,是有根据的,他想借此来说服始皇帝以仁治代替法治。

  始皇帝的想法与嬴扶苏截然相反,他想要他的长子放弃儒家那些不切实际的幻想。

  如果禅让制不存在,那么就算真有所谓的上古盛世,也与儒家奉行的那套理论无关。

  所谓的仁治,自然便成为了无根之水。

  盖聂站在殿门口,严阵以待,不敢有丝毫懈怠。

  身后这场始皇帝与长公子的辩论,他是唯一的一个听众。

  这是始皇帝对他莫大的信任。

  盖聂知道,这份信任是来自他之前的主君——嬴成蟜。

  直到此时,盖聂才知道原来嬴成蟜与嬴政之间的感情如此之深。

  深到哪怕嬴政之前从来没有见过他,就因为是嬴成蟜推荐了他,嬴政就敢把负责暗中保护的暗卫交到他的手中。

  深到这场除了始皇帝嬴政,和很可能成为秦二世的嬴扶苏之外,不该有第三人在场的辩论,盖聂也能留在此地。

  "《竹书纪年》乃魏国史官所记,写下《法经》的李悝也是在魏国实行变法。魏国倾向法家学说,而法家向来反对礼制,法生没有一个是崇尚仁义的。他们自己不仁义,便以为天下没有仁义的人,所以将上古禅让制修改成了黑暗的权利斗争。父皇是一个明查是非的人,应该不会被那些法生误导。"

  嬴扶苏还在试图说服嬴政。

  父子二人已经陷入僵局,就这个问题说了半个时辰了。

  盖聂知道,他所听闻的,是一场能够影响整个秦国的重要辩论。

  这场辩论的结果,将决定这个从战乱中崛起的新兴帝国,未来的发展方向。

  所以,他知道自己做好守卫职责。

  如果一旦贸然开口参与进这场辩论,无论结果如何,事后都可能引来杀身之祸。

  但在这一刻,他的脑海中满是曾经看到过的一幕幕战乱景象。

  刺鼻的腥味弥散在胳膊腿零落四散的战场上,大地是红色的,已经看不出鲜血。

  麻木的两国士兵有如行尸走肉,机械且熟练地拖动着地上尸体甩进坑里……

  破旧的茅草屋顶破了个大洞,阳光,雨水顺着大洞进入屋内,这是这个村落最完整的屋子了。

  出了茅草屋,这绵延十里的大村落,便全是断壁残垣,不见人烟……

  有开垦痕迹的田地上,没有黍稻,只得荒草。

  那草一个个长得有三尺高,望之延绵不绝。